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治水理念与实践为世界提供范例(国际论道)
首页> 国际频道> 外媒聚焦 > 正文

中国治水理念与实践为世界提供范例(国际论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10-13 10:06

外媒关注中国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水治理经验共享的成果——

中国治水理念与实践为世界提供范例(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王慧琼

  近年来,长江沿岸各地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沿岸水清岸绿,美景如画。图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大坝远眺。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王慧琼摄

  长江里,濒危的江豚再度成群游弋,黄河上,小浪底水库依托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精准调度,滇池畔,“藻水共治”平台擦亮湖面……近期,中国“江河湖海”的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英国《泰晤士报》、法国《费加罗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发布长篇专题报道,从生态修复到水利工程,从技术赋能水治理到产业联动,外媒与国际人士持续聚焦中国在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水智慧共享方面的成果与贡献。

  江豚“用尾巴投票”见证长江生态之变

  外媒以长江江豚回归为例,认为其标志着长江生态的整体提升,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长江江豚的回归,是近期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生态治理成效的标志性事件。

  《泰晤士报》将目光聚焦长江江豚种群的恢复与武汉的绿色转型。报道描写了江豚在武汉江段成群游弋的生动场景,认为这归功于“长江十年禁渔”等坚定措施所带来的生态逆转。该报评价称,中国的江豚保护工作堪称“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典范”。

  《华尔街日报》刊文分析指出,长江江豚种群的历史性恢复“标志着长江水质与生态的整体提升”。报道认为,武汉已将生态修复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拉美社以具体数据印证了生态复苏的趋势:过去5年间,江豚在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现身40余次,涉及近300头次。报道称,江豚从几乎消失到频繁现身,是“用尾巴投票”证明长江生态的改善。此外,拉美社还关注到武汉作为多种鸟类越冬栖息地的重要性。

  “长江江豚的‘微笑’,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讲述武汉从工业重镇迈向生态之城的转型。”《费加罗报》在报道中关注到,长江江豚在武汉金口、天兴洲等水域建立稳定栖息地,它们的回归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带来生态逆转的明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从文明演进的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生态治理实践。他指出:“回溯人类文明演进的壮阔征程,水始终是文明萌芽的摇篮。”在中国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后,如今水清岸绿,江豚数量回升,河流“活”了起来。

  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武汉段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已达100%,鳤鱼重现、候鸟群归,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当地通过建设绿道、口袋公园、生态廊道缝合城市绿色空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日常。

  “中国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福祉。”埃及气候与环境专家马格迪·阿拉姆评价称,改善水质保障了数亿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大规模生态修复创造了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深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中国的技术能激励我们更好地治理水域,造福民众”

  中国治水方式融合尖端科技与古老智慧,通过量子雷达、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精准治理与系统性修复

  以长江为代表的中国水域生态复苏成果背后,是一套深度融合的治理体系。多家国际媒体观察到,中国的治水工作坚持科学治理与技术赋能。

  “中国积极探索将卫星数据、5G技术与地面水文监测结合,用大数据优化水资源管理,同时传承都江堰、灵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的生态理念,这种‘古为今用’的创新性做法,为全球流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夏泽翰说,中国将绿水青山视为“宝贵资产”,通过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等举措,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泰晤士报》详细介绍了长江水治理的创新监管模式。报道关注到,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通过135座水质自动站、量子激光雷达、无人机巡航等尖端技术实现精准监测,让污染源头“无所遁形”。

  拉美社报道分析,武汉拥有166个湖泊和相互联系的湿地系统,为打造独具特色的“百湖之市”奠定了生态基础。通过系统性工程,如旧渔场的湿地化改造、水系连通与植被修复,武汉重振了湿地生态功能,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这不仅为江豚等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也为当地市民创造了芦苇栈道、荷花浅滩与观鸟点等自然体验空间。

  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顾博维尔对数字孪生技术格外感兴趣。他了解到,长江与黄河数字孪生系统已实现对三峡、小浪底等关键水利枢纽的联合调度,具备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功能。顾博维尔说,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中国在水利领域的担当与作为,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对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和水安全的高度重视。

  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的凯瑟琳·古卢阿近日参观了云南滇池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后连连称赞:“滇池治理中运用的新技术令人惊叹。这里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友好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行参观的巴西247媒体集团主持人兼记者贝亚特丽斯·贝维拉库表示,滇池治理的技术令人惊叹,巴西的河流湖泊也存在相似的污染情况,“中国的技术能激励我们更好地治理水域,造福民众”。

  “中国就像一本‘水与文明’的厚书,每一页都有值得世界学习的经验智慧”

  中国的治水技术、模式与发展理念通过合作平台广泛输出,为世界各国应对水危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水治理经验为全球水资源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外媒高度评价中国治水智慧的参考价值。

  乌拉圭《共和国报》社长胡安·布兰科在参观云南滇池治理项目后,对“藻水共治”“藻泥资源化”等处理模式十分关注。他认为“这次学到的治水经验将为我们提供重要解决方案”,并提到乌拉圭政府与中国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正在绿色低碳等领域深入推进。

  据哈萨克斯坦Inbusiness网站报道,哈中双方正式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涵盖灌溉系统重建、水资源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实施、节水技术开发以及现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全方位内容。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和灌溉部第一副部长努尔兰·阿勒达姆加洛夫表示,“期待在签署的备忘录框架下继续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贝亚特丽斯·贝维拉库认为,中国不仅重视技术研发,更注重科技惠民,这种理念让她萌生创作灵感,计划在巴西主持节目时探讨如何借鉴中国经验。

  “马来西亚是降水很多的热带国家,如今气候变化带来陡增的降水强度,给我们的排水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隆坡湿热带中心主任伊尔·拉特纳·拉贾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将中国的“海绵城市”技术运用在马来西亚。

  拉美社的报道关注柬埔寨与中国的合作案例,称柬埔寨在派出代表团赴武汉学习江豚保护与水域生态修复经验后,计划于2026年初在桔井省启动一项高科技计划,专门保护湄公河的伊洛瓦底江豚。该计划的核心技术直接借鉴了代表团在武汉之行中学到的长江江豚保护经验。

  老挝农业与环境部副部长查特耐特·博拉塔在近期参观三峡工程后表示,这一工程对湄公河流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每年我们都会遭遇风暴和洪水。学习三峡在洪水管理和预警方面的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做好应对准备至关重要。”他特别提到,“这样的大型工程不仅是科技典范工程,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中国就像一本关于‘水与文明’的厚书,每一页都有值得世界学习的经验智慧。中国人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践,早已超越治水本身,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夏泽瀚说,这对面临水危机的国家极具参考价值。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