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交流会越来越多,友谊会越来越深”(我和中国的故事)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交流会越来越多,友谊会越来越深”(我和中国的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2025-09-30 09:18

  人文交流是推动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重要纽带。一段段暖心的人文交流故事,搭建起增进友谊的桥梁,描绘出民心相通的底色,构筑成合作共赢的基础。

  郑和的精神今天更显珍贵

  “在郑和文化馆中有一口传说中的‘将军井’,井水甘甜,用来烹茶,饮水思源,恍惚能够穿越回明代与郑和对饮。”一谈起郑和,马来西亚郑和文化馆执行馆长李培峰总是充满了感情——“我希望能把郑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

  62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达非洲东海岸,铺就了一条和平与友谊的“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船队曾5次经过马六甲。今天,郑和文化馆所在的马六甲河畔就是当年郑和船队设立的官厂遗址。这里尝试以多种形式复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历程,成为推动郑和文化传承、促进中马文化交流的桥梁。

  “郑和船队在马六甲建立官厂,驻泊候风,其带来的繁华延续至今。”李培峰拿着一个以郑和形象为原型设计的布袋戏偶向记者展示,“源于中国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广东潮汕的布袋戏,如今仍是我们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尼爪哇地区,人们将郑和的故事融入布袋戏,也让布袋戏得以传承至今。”

  近年来,郑和文化馆多次举办各类中国文化艺术和遗产交流展,来自全球的参观者徜徉于郑和航海历史场景,欣赏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深切感受两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多重碰撞。李培峰也多次受邀赴华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各界人士共叙友好合作。

  “郑和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超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发展。史料中的郑和下西洋、传说中的郑和故事,以及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崇敬,共同组成了一条贯穿历史、跨越国家与民族的和谐篇章。”李培峰说。

  观古鉴今,郑和所代表的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等精神,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今天,更显珍贵。1492年哥伦布乘坐“圣玛利亚号”抵达美洲时,郑和宝船的铁锚已在印度古里港沉睡近60年。“葡萄牙人在马六甲拆毁满喇加王宫建立炮台和城堡,与郑和所推崇的‘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形成鲜明对照。”李培峰说。

  李培峰表示:“希望能够不断推进郑和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付出现实行动。”

  中越文化在竹乐演奏中共鸣

  越南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常任指挥童光荣出生在越南的一个音乐世家。小时候,他的父亲每次去中国出差,都会带回许多中国音乐磁带。“那些旋律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解中国的大门,”童光荣回忆道,“从那一刻起,我就梦想有一天能到中国去,亲自触摸那些声音的源头。”

  2004年,童光荣踏上了赴华留学的旅途,并在中国度过了9年的学习时光。本科期间他主修民乐指挥,研究生期间则学习西洋乐指挥。在来到中国之前,他就有一个愿望:把越南音乐和中国音乐融合在一起,演奏出两种文化的交融共鸣。

  在中国学习期间,童光荣遇到了他的妻子、作曲家莫双双,也渐渐把中国当作了第二故乡。婚后,他们定居越南,创办了新活力民族乐团。“我们把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曲旋律融入越南的传统竹乐演奏,让两国文化在同一根竹管里产生共振。”童光荣兴奋地说。

  乐团使用的是最具越南特色的竹制乐器——竹笛、竹琴、竹排琴、竹钢琴等,均由童光荣的父亲亲手制作。他们还召集一些在越旅居、喜爱音乐的国际友人组建了“河内之声”国际合唱团,常与新活力民族乐团联袂表演,奏响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友谊之声。

  2015年8月,童光荣的愿望实现了——他和他的好友、中国音乐家陈晓栋分别作为两国的艺术指导,莫双双担任钢琴演奏,在越南河内举行了一场友好音乐会。这场展示中越两国传统民乐融合的音乐会,令越南国家音乐学院音乐厅一票难求。

  回想起音乐会的筹备过程,童光荣表示:“为了让两国观众都能产生共鸣,从曲目选择到配乐,我们都悉心设计、反复推敲。在音乐会上,我们演奏了中国民乐《赛马》和越南民乐《萍散云飞》,前者欢快激昂,后者则婉转悠扬。”在演奏《萍散云飞》时,童光荣演奏竹笛,他的弟弟弹奏独弦琴,陈晓栋拉二胡,莫双双弹奏钢琴,几人用来自不同文化的乐器共同完成了这首经典民乐的演绎,现场观众也沉醉其中。音乐会结束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越南和中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我希望以艺术为桥梁,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让越南人民通过旋律认识中国,让中国朋友通过越南的竹韵感受越南人民的情谊。我也相信,未来越中两国特别是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友谊会越来越深。”童光荣表示。

  波兰媳妇见证的绿水青山

  来自波兰的杰西卡已经在中国生活多年。2013年,她与在中国留学时相识的朋友任栋旭结婚。婚后,他们一起回到了任栋旭的家乡——浙江省安吉县余村。

  “初到余村,只见满目苍翠、竹海环绕,溪水清澈见底,村民们脸上满是淳朴而恬淡的笑容,村庄与自然有种浑然一体的和谐。”杰西卡回忆道,“尽管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显著,但乡亲们从不把我当外人,他们叫我‘栋旭家的波兰媳妇’,常常送我自家种的蔬菜和新挖的竹笋,让远离家乡的我感到十分温暖。”

  安吉有“中国竹乡”之称,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以竹为生。杰西卡和丈夫的事业也与竹子息息相关。一根普通的毛竹,经过匠心巧手能变成上百种精美而又环保的日常用品和工艺品。“‘以竹代塑’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我看到了机遇,”杰西卡说,“包括波兰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对环保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人了解中国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

  杰西卡开始尝试用社交媒体记录竹子从砍伐到加工的过程,向欧洲的客户和朋友展示余村的绿水青山,讲解竹制品背后的环保理念。渐渐地,家里的工厂开始接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市场的订单。“一根小小的翠竹,成了连接我的故乡与新家的绿色纽带,也让我找到了事业的新支点。”杰西卡说。

  2016年,杰西卡在余村开设了英语工作室,每周六举办“国际下午茶”,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当地的孩子围坐在一起,用英语畅聊。“我们从波兰的肖邦聊到中国的《梁祝》,从琥珀博物馆聊到安吉白茶园。看着孩子们说英语时从羞涩胆怯到自信满满,我感到无比欣慰。希望这间小小的工作室能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会客厅’,让世界听见余村的声音,也让余村的未来一代更勇敢地拥抱世界。”杰西卡说。

  随着中国持续优化签证政策,来到余村的外国面孔越来越多。杰西卡牵头组建了“洋眼看安吉”志愿者团队,带领国际友人深度体验中国乡村文化和生活——学习中国书法、体验采茶炒茶、亲手制作竹编。不少外国人惊叹:“这里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乡村的想象!”

  “10多年来,我见证了余村如何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靠山吃山到保山富山,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小山村,而是一个向世界张开怀抱的国际化乡村社区。”杰西卡感慨地说,“我也从一个懵懂的‘洋媳妇’,成长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环保事业的推广者、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志愿者。余村给了我家庭、事业和人生的无限可能,我深深地感激这里的一切。”

  未来10年,杰西卡有了新的梦想:助力余村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学基地,将这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全世界的朋友。“我希望有更多来自五洲四海的年轻人到这里学习中国智慧、感受中国速度、体会东方哲学,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小小的桥梁,让更多外国人听见中国乡村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未来之声。”本报记者 叶传增 王海林 人民网记者 周 晶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