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值此之际,埃及留学生桑英杰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科技与自然融合下的“零碳”奥秘。
走进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满目葱茏、鸟鸣婉转的景象吸引了桑英杰的目光,“这里的绿化、建筑与自然几乎做到了‘无缝衔接’,走在路上,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城市公园,更像走进了一片自然生长的森林。”
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谈,桑英杰对“零碳”的技术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了解到零碳并非没有碳排放,而是通过减少、抵消或清除碳排放,实现核算周期内总量“归零”。当得知园区绿地绿化率高达85%,每年可吸收5000多吨二氧化碳,且生态保育核区域已监测到包括灰脸鹰、雀鹰等70多种动物时,他表示,自己也想和这些小动物一样,在这里安家。
这里还有两项关键“零碳”实践,让桑英杰深感震撼。一处是看得见的“现代森林”——北京城市图书馆。其屋顶由837片银杏叶造型的金属板构成,内含126个智能采光顶,可根据光线自动调节馆内照明。同时,叶片表面铺设的太阳能薄膜光伏系统,年发电量可达25万度,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成为绿色建筑的生动典范。
另一处则是“看不见的森林”——园区的地源热泵系统。它采用“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水蓄能”模式,利用可再生能源地热能,满足城市绿心内建筑供热、供冷、生活热水需求,并通过绿电交易,实现了能源供应的100%绿色化。“园区一边依靠森林固碳,一边利用清洁能源降耗,这种双管齐下的智慧,让‘零碳’从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桑英杰感慨道。
这场“零碳”之旅让桑英杰解锁了“零碳”秘密,更让他对日常生活的绿色实践有了新思考。谈及是否会将此次探索体验分享给家乡的朋友,他毫不犹豫地说道:“当然要分享!我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中国的生态发展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守护自然,城市如何与森林共生。来中国看看吧,这里的绿色奇迹,值得全世界借鉴。”(桓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