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由夏入秋,塔吉克斯坦棉农眼看丰收在望心中欢喜,巴基斯坦学员准备启程到中国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哈萨克斯坦乘客坐上中国品牌电动公交车赞不绝口……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建设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共识。”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已结出硕果。
8月28日,媒体记者陆续抵达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习近平主席2024年7月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时提出,中方建议将2025年确定为“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得到各成员国积极响应。从减贫经验交流到农业技术推广,再到清洁能源产业合作,中国同上合组织成员国聚焦发展动能推陈出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携手并进。
随着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日益临近,国际社会期待,此次峰会将推动上合组织进入更加团结、更重协作、更富活力、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上合力量”。
借鉴中国“精准扶贫”政策
“消除贫困是全球性难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目标。”“减贫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5月20日,习近平主席向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致贺信时指出。
近年来,在中方积极推动下,上合组织广泛开展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取得显著成果。
5月20日,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开幕。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凭借一笔扶贫补贴贷款,家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的迪尔诺莎·拉贾博娃开起面包店,养活了自己的家庭。今年,她和好友又用经商所得,新开了一家美容院。
“像拉贾博娃这样的脱贫家庭每天都在增加。”塔什干州政府工作人员阿斯卡尔·伊斯梅洛夫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当地政府借鉴中国精准扶贫经验而实施的扶贫政策。
习近平主席著作《摆脱贫困》乌兹别克文版2023年11月出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为其作序,称赞中国使8亿多贫困人口(按世界银行绝对贫困标准)在短期内实现脱贫是“真正的中国奇迹”。“我们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减贫经验。”米尔济约耶夫写道。
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大力推进减贫工作,在多领域展开“中国减贫模式”试点项目,希望继续深化对华合作。
伊斯梅洛夫告诉记者,中国减贫经验和做法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偏远地区修路、修工业园区,提供职业培训或补贴贷款,帮助民众进入企业工作或自己创业。”
5月19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的人员在陕西杨凌参观旱区农业节水技术与装备田间展。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与发展研修班,来自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上合组织国家的学员研究中国乡村振兴案例,学习中国减贫经验。埃及鲁班工坊开设汽车维修、新能源应用等实用专业,培养技术人才,有力促进青年就业。中柬共建“鱼米走廊”,结合柬埔寨的自然禀赋和中国技术优势,为曾经“靠天吃饭”的村民带去新的希望。中巴经济走廊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切实改善民生福祉。
阿富汗钢铁行业协会主席阿卜杜勒·纳西尔·里什提亚说,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提出具有远见的发展战略,还通过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等助力缓解贫困、失业问题,改善民众生活,“带动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区域国家分享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又是一个丰收年”
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指出,要“用好农业示范基地、地方经贸示范区、生态环保创新基地等平台促进区域合作”。
8月下旬,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的塔中农业合作示范区里,工人们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间忙碌,采摘第一批已经成熟的棉花。“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姜浩瀚信心满满。
这一示范区由中国河南黄泛区实业集团塔中农业公司参与运营,主要从事棉花种植和加工。当地员工沙伊特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农技专家,还管理着示范区内一处农场。“我们本地棉花的产量每公顷最多3吨,但示范区里的棉花产量能达到每公顷5吨多。一些本地人来询问秘诀,我就把铺膜种植技术、施肥方法教给他们。”沙伊特告诉记者。如今,哈特隆州许多棉农用上中国技术,产量上来了,收入也增加了。
8月19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的塔中农业合作示范区里,棉农们采摘棉花。(受访者供图)
同在哈特隆州,开园两个月的中塔友谊苹果示范园里,已栽种下1.6万株来自陕西的果苗。在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州,来自中国新疆的节水滴灌技术滋润着种植基地里上万亩玉米。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得益于中国企业引进水稻旱直播技术开展规模化种植,曾经荒废的水田重现勃勃生机……不少上合组织国家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之一,但农业发展长期受环境脆弱、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一项项中国农业技术和解决方案被成功“移植”,为上合组织国家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主席2019年出席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时倡议设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这一基地后来落户陕西杨凌,迄今已为上合组织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600余名,并带动不少年轻学子来到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博士生阿卜杜勒哈伊·卡里莫夫正在这里研究数字农业,跟着中国导师同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院校合作开展节水、土壤改良等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将为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卡里莫夫期待即将举行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进一步推动各国间科研合作,在农业等领域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助力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重大挑战。
2024年在陕西参访时,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对杨凌的现代农业科技印象深刻,回国后推动实施“千名农业人才赴华培训”项目。如今,巴方首批学员已学成归国,第二批近300名学员又将启程。夏巴兹在欢送学员的仪式上说,中国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希望中国先进技术能够助力巴农业实现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弘扬‘上海精神’,加强团结协作,推动绿色发展,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从新能源车到风电、水电,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持续为上合组织国家经济绿色转型增添强劲动能。在埃及南部沙漠腹地,中埃合作的本班光伏产业园内,一排排光伏面板将充足的光照资源转化为宝贵电能。在阿联酋,中企承建的风电示范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2.3万多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12万吨碳排放。在土耳其的冰雪高原,中土共建的图兹湖地下天然气储库扩建项目帮助当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这是8月16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拍摄的“阿拉木图绿色出行周”环保公益活动展板。 新华社发
8月16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举行的环保公益活动中,22岁的当地大学生志愿者迪亚斯在公交车站向人们宣传绿色出行理念。“我常乘坐中国品牌的电动公交车,快捷、舒适又环保。”迪亚斯告诉记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进入上合组织国家,为中国企业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也持续赋能当地交通系统的绿色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帮助巴基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部分传统公交车逐步替换为电动车;乌兹别克斯坦2024年进口24095辆电动汽车,九成以上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市的出租车中,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备受当地司机与乘客青睐。
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群山之中,古老的昆哈河奔腾不息。如今,这条河流被赋予新的使命——苏吉吉纳里水电站的机组正将奔涌的水流转化为清洁电能。作为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的重点项目,中方投资建设的这座水电站运营尚未满一年,累计发电量已有望突破28亿千瓦时。
2024年6月16日,在巴基斯坦曼塞赫拉,中巴方工作人员在苏吉吉纳里水电站建设现场进行首台机组有水调试。 新华社发
中能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巴基斯坦苏吉吉纳里水电站项目公司负责人蒋敏介绍,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0万吨。项目建设高峰期,直接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6000余个,并为巴方培训超过2000名水电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此外,为改善当地民生与生态,中方连续7年植树15万棵;援建鳟鱼孵化所,助力渔业发展;修建国道关键路段,方便民众出行。
开伯尔-普什图省曼塞赫拉地区政府负责人米安·阿迪勒多次到水电站实地考察。他说,水电站不仅提供了稳定的供电,有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让当地人对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绿色发展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策划:李忠发 韩墨
主笔:张代蕾 张伟 赵嫣
参与记者:李奥 刘金辉 郑钰 姚友明 李任滋 张家溪 郭燕 杨恺 蒋超 聂新宇 李昂
统筹:孙浩 林小春 张远 乔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