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共绘世运新篇 精彩永不落幕——写在第12届世界运动会闭幕之际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共绘世运新篇 精彩永不落幕——写在第12届世界运动会闭幕之际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2025-08-17 15:42

  世运盛会,运动无限;锦绣蓉城,气象万千。

  今晚,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将在成都世园会国际友谊馆落下帷幕。过去10多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于此,人与人、心与心、梦与梦在这个炽热的8月紧密相连,共同奏响了2025年全球体育的激昂乐章。

  从“成都成就梦想”到“运动无限、气象万千”,从“大运”到“世运”,成都始终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再次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独具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韵味的体育盛会,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毫不吝啬地用“非常完美”来形容本次世运会,他赞誉道:“成都世运会的举办,为未来举办世运会的城市定下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标准!”

  赛事精彩——

  办赛彰显标杆力量

  实现多个历史性突破

  太极拳行云流水间展现东方智慧哲思,飞盘竞技瞬息万变中彰显团队默契配合……在充满激情的赛场上,传统体育的深厚底蕴与现代运动的创新活力交相辉映,刚劲的力量之美与优雅的艺术表现相得益彰。

  作为非奥项目的重要展示平台,世运会宛如体育界的前沿创新实验室,为那些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成都世运会执委会副秘书长王毅表示:“世运会主要聚焦于非奥比赛项目,其氛围相较于奥运会更为轻松活泼,不仅具备竞技体育的激烈对抗性,还十分强调趣味性和大众参与感,堪称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体育嘉年华。”

  8月6日至17日,各竞赛场馆(场地)内观赛热潮涌动:城北体育馆,拉丁舞、标准舞比赛的上座率超过95%,霹雳舞赛事更是一票难求;成都轮滑国际中心同样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观众热情高涨,不断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尽情释放着这座城市对世运会的热爱与激情。

  8月8日,卢卓灵勇夺武术套路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冠军,为中国代表团在成都世运会上开启了夺金征程。截至16日20时,本届世运会中国代表团已斩获29金12银9铜,榜首位置无可撼动,创造中国参加世运会成绩新高。

  此次共有321名运动员参加28个大项152个小项的比赛,这是中国参加世运会以来规模最大、参与项目最多的一次。其中,川籍选手表现亮眼。高久尚夺得武术套路男子长拳-刀术-棍术全能金牌,徐露在女子尾波滑水自由式项目中折桂。截至16日,3位成都选手已在轮滑项目上收获1金1银1铜。

  本届世运会还创造了多个历史性突破——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项目设置数量为历届最多;既有武术、龙舟、地掷球等传统项目,也纳入了飞盘、跑酷、无人机竞速等新兴项目。116个国家和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随队官员和IWGA技术官员参与其中,参赛规模创下历届新高。世运会史上首次举办火炬传递活动,途经3个城市、6个点位,共有120名火炬手参与。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研究项目和推广中心正式落户成都,成为全球首个、世界唯一……

  “非常棒、非常职业、非常火热!”这是成都世运会留给何塞佩鲁雷纳最深刻的三个印象,他在提及这3个“非常”时,竖起大拇指以表达内心的充分认可。他评价道:“成都世运会拥有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和高水准的赛事组织,举办得非常成功!这无疑给未来世运会的举办和承办城市带来了巨大挑战。”

  何塞佩鲁雷纳还表示:“成都世运会上展示了许多全新项目,这些项目未来都有可能进入奥运会大家庭,或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或作为表演项目。此次成都世运会就有6个项目成功进入洛杉矶奥运会,这不仅是世运会的骄傲,更是成都的荣耀!”

  城市出彩——

  以赛赋能城市能级提升

  成都让人流连忘返

  大型赛事的举办,对于城市而言,其意义远不止于体育赛事本身。谋赛,最终是为了谋城,将赛事作为重要抓手,最直接的成效便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智慧管理的提档升级。

  成都大运会为城市留下了49座新建、改扩建的大运场馆。赛后,这些场馆全部对外开放,成为“后大运时代”推动成都全民体育热潮的关键载体。

  成都世运会则充分利用大运遗产,秉持简约、节俭的原则,未新建一座场馆,通过统筹整合现有设施,精心配置了27处竞赛场馆(场地),其中18个是对既有场馆进行局部功能调整,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而成。世运会的7处临建场馆在赛后也将妥善保留,用于惠民项目,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新业态和新场景。

  当成都世运会的热潮来袭,飞盘、攀岩、轮滑、跑酷等新兴运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参与。这股时尚运动的浪潮,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攀岩装备、专业飞盘、轮滑鞋等垂直品类的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的轮滑运动装备销售同比增长22%,此外,在骑行、冲浪等新兴运动领域的消费增长也十分显著。今年上半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410亿元,同比增长约9%。以世运会为契机,新兴运动正不断激活消费新蓝海。

  紧抓世运会举办的难得机遇,成都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科技赋能世运,“成都造”助力智慧城市加速升级;积极与国际赛事展开合作,推动“中国制造”品牌和产品走向世界,离境退税、便利支付等服务也为世运会添彩,有效提升了金融品质和消费体验。

  来到成都的各参赛代表团人员、国内外观众,在比赛之余,纷纷走进公园城市的各个角落,感受城市的万千气象。来自荷兰、波兰、瑞士、比利时等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登上火锅巴士,一路领略成都锦江夜景、老街烟火和现代都市的蓬勃发展;瑞士运动员卡尔多兰坎在夺得首金后,迫不及待地在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他兴奋地表示:“城市很大,非常漂亮,太酷了!”南非运动员则在荷花池开启了疯狂的“买买买”模式,熊猫玩偶、T恤、运动鞋等商品,让他们双手都拿不下……

  埃及旅游局国际推广部主任穆罕穆德·谢尔比尼感慨道:“成都让人流连忘返!”他还热情寄语参赛运动员,“比赛后一定要好好享受成都的生活,你们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

  当运动的激情与城市的脉动同频共振,成都,正以一场世界级的体育盛会,向世界递出一张新名片。从赛事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到新兴运动激活的消费蓝海,从城市功能的提档升级到公园城市的全球亮相,这场盛会让“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承诺,转化为“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加速器。

  文化添彩——

  文化交融引共鸣

  天府韵味浸人心

  一场世界级体育盛会,不只是赛事项目的竞技角逐,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窗口。体育与文化,叠加出的不只是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更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具象化表达。

  自成都世运会筹办以来,文化一直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从融合巴蜀文化特色的火炬“竹梦”、奖牌“竹光”,到开幕式上以道明竹编等非遗工艺制作的“芙蓉花意”引导牌,再到世运村里运动员亲身体验的蜀绣、剪纸等非遗活动,这些设计和活动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它们是扎根于城市积淀中的文化表达。这也印证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实现以赛营城、以文兴城,城市就需要不断深挖自身历史文化底蕴。

  成都世运会特许经营围绕吉祥物“蜀宝”“锦仔”,并且结合世运会的相关特殊标志,累计推出玩具类、徽章类、文具类、陶瓷制品类、生活用品类等16大类500余款特许商品,开设线下零售店(点)共计218个。多款特许商品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上架即售罄。一件件小小的吉祥物、一枚枚精致的徽章从成都走向世界各地,满载天府文化、中国情谊。

  赛事期间,世运广场、世运村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竞技的活力中焕发新彩,让各地朋友因世运会相聚相知,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每天晚上,世运广场主舞台上不仅有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带来的体育项目表演,更有彰显巴蜀韵味的特色节目;城市文化展示区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多元文化魅力持续发酵。

  “因为一次比赛,奔赴一座城”,这样的生动故事,如今正在蓉城大地持续上演。

  世运会给成都带来了运动的热度,也为文旅消费带来了一大波人气和流量。世运会举办期间,成都的各大旅游景区和主题街区每天游客爆满。春熙路、宽窄巷子、人民公园、杜甫草堂、武侯祠、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东门码头,随处可见他们充满活力的身影。

  为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发展“增量”,做好“跟着世运游成都”这篇文章,成都串联城市地标、热门商圈、自然景区,推出“票根优惠”“全城热购”“餐饮有礼”,发放旅游住宿消费券等,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邀请国内外游客畅游天府之国,体验浪漫成都的独特魅力;推出100个精品消费新场景,覆盖乡村微度假、古镇潮玩等领域,满足不同群体需要。各类精彩纷呈的世运主题活动不断上新,成都喜迎八方来客,位列“暑期境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前列。

  “这届世运会就像火锅一样,既有竞争带来的火热,又充满友好交流的温暖,是一场文化和体育的盛宴!”因为成都世运会首次来蓉的德国运动员马塞尔·哈塞迈尔如此评价,他和许多运动员都发自内心地喜欢成都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们、这里的文化。

  赛事即将落幕,但精彩永不落幕!

  这里是成都——一座因体育而热血沸腾,因包容而愈发璀璨的城市。每一次文化的相遇、每一份友谊的缔结,都在让这座城市的精彩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属于这座城市的活力叙事,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新的篇章。(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胡锐凯)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伏季休渔结束 渔船避风暂缓出海

  • 绿意奔涌大运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