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两山”理念指引通向未来的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俞懿春 李安琪 陈熙芮
厦门筼筜湖生态蝶变,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塞罕坝荒原变林海……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一场光影叙事生动讲述着中国大地上的“绿色故事”。镜头切换间,是山河重塑的壮丽画卷,更是中国走向绿色未来的坚定步伐。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这一深刻阐明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理念,不仅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范式,为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指引中国建设生态文明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几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深刻阐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源自中华文明精粹,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和保护,这些曾被视为难以调和的难题,在中国的实践中找到答案。如同一粒种子,“两山”理念播撒在中国的山川湖田之间,不断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
废弃矿坑和老旧厂房变成了青年图书馆和五彩田园,数字游民公社、机器人实践基地等新兴业态扎堆入驻,国漫茶咖、乡音小馆等网红打卡点遍地开花……如今的余村实现了“采石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去年,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韦斯利·道格拉斯认为,余村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环境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并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净减少,“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居全球第一……中国在世界生态版图上标注下越来越多的“绿色坐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两山”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成为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
“从全球发展理论演进视角看,‘两山’理念是对传统增长理论的革新。它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支撑,明确了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之间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证明了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路径切实可行。”西班牙生态专家、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教授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表示。
匈牙利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性研究中心主任阿提拉·格朗皮埃尔认为,“两山”理念的非凡之处在于其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与短期主义,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彰显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美国生态经济学家、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克利福德·柯布表示,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丰富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对世界有着启迪意义。
书写国际绿色合作新篇
在毛里塔尼亚西部特拉扎区的沙地上,一排排滴灌管线沿着垄沟延伸,嫩绿的果蔬苗破土而出。在中国新疆沙漠治理中广泛应用的方格固沙、光伏扬水、智能灌溉等技术,经过适应性改进后“跨洲移植”,在非洲取得初步成效。中国支持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重要示范工程——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已成功固定100公顷沙地,其中4公顷沙地经中国固沙技术治理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绿洲。
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等频发的今天,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空气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中国为世界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让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清洁能源。中国大力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两山’理念与生态扶贫、荒漠化治理、国家公园建设等协同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彰显了中国顶层设计的前瞻性与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迈表示。
在巴西,中巴合作建设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不仅帮助解决亚马孙流域清洁水电长距离外送和消纳难题,还注重项目沿线生态保护,累计实施动物保护措施约6200项,补偿种植森林约2000公顷;
在哈萨克斯坦,采用全套中国标准与技术装备的阿克莫拉风电项目群,每年可为当地输送绿电超8.43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7.8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8.66万吨——相当于抵消该国20万辆燃油车年碳排放总量;
在非洲维多利亚湖畔,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三国技术人员应用从中国学来的治理和发展经验,种出番茄、辣椒、黄瓜等高附加值蔬菜,推广“稻田鸭”生态养殖控制害虫和杂草,通过沼气发酵和光伏发电为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
“中国坚定推动合作共赢,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中国以先进理念和务实行动推动绿色合作,持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中国携手各方绘就的一幅幅绿色合作新画卷,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和广泛赞许,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汇聚全球生态治理合力
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中国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东方起势的绿色浪潮,正汇聚起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共建清洁美丽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
共享生态治理智慧。举办能力建设交流研讨班,在多个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生态修复、节水梯田等中国方案;与40多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和援助协议,在老挝、尼日利亚、塞舌尔等国共建低碳示范区;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全球80多个国家受益……
共建交流合作平台。发起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与超过40个国家的18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持续发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和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依托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澜湄国家绿色合作、中非环境合作等多维合作架构,推动构建新型南南环境合作关系……
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与各方一道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达成“阿联酋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达成“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等成果;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牵头发起“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倡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无论在国内政策实施还是在国际合作中,中国所作出的关键决策都对实现全球环境治理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表示,“两山”理念穿越时空,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也为世界点亮了智慧明灯。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安德鲁·施瓦兹表示:“‘两山’理念的提出,正在有力地引导我们迈向更可持续、更公平的未来。”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携手各国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实现人类和地球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