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
——访援华抗日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
在法国医生贝石涛的电脑里,保存着其父贝熙叶留下的有关历史资料。每一份资料的地点、人物、事件,他都尽可能核实标注。“这段记忆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法中两国,更属于全人类共同捍卫正义与尊严的历史。”贝石涛说,“我深知,还有许多资料需要搜集,还有许多故事尚未被讲述,这幅历史拼图还不完整。我的责任就是留下更多确凿印证,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启迪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援华抗日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提到“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彼时,贝石涛才真正了解到父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此次访问期间,贝石涛作为法国友好人士代表之一,在戴高乐基金会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会见。“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在国家层面如此郑重地铭记着父亲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贝石涛告诉记者。
从那时起,贝石涛开始系统整理父亲的生平资料。他告诉记者,自1913年赴华,贝熙叶曾任北京圣米歇尔医院院长、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医官和北京大学校医等职,参与创办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在中国度过了40余年时光。“父亲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抵抗者、教育者、国际医学界的联络者。他参与了中国现代医疗体系建设,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为大量伤者提供救治,友善对待普通百姓。”贝石涛说。
贝石涛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摄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背后写着:“我一个人都没有失去。”贝石涛介绍,彼时,父亲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拍摄下战火影像,还组织救护车将伤员送往医院。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在位于北京西山的住所——贝家花园设立了红十字救助站,收治前线送来的伤病员。贝石涛说:“南京大屠杀后,他还曾给逃到北京的幸存者提供过医疗救助。他无法忍受日本对中国发动如此残酷的侵略,毫不迟疑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坚定地投身于抵抗行动之中。”
贝家花园紧邻当时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在物资匮乏、药品奇缺的情况下,贝熙叶利用自己法国医生的身份与贝家花园的地理便利,为八路军秘密采购、运输药品。他年逾古稀,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往返于城内住所与贝家花园,单程就有40多公里。贝石涛曾多次重走这条“供给线”,他告诉记者:“如今,这段路程已是现代化的道路,但借助父亲留下的老照片,我仍能想象当年的情形。”
贝石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义无反顾地为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提供帮助,曾多次协助国际反法西斯友人。英国学者林迈可在他所著的《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他因协助八路军被日军通缉,逃亡途中受贝熙叶庇护,最终与妻子一同前往延安。他们的儿子吉姆·林赛,即诞生于延安。2015年,贝石涛受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多名曾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后代在此齐聚。他还记得,吉姆·林赛特意走到自己面前说:“虽然你不认识我,但如果没有你父亲的帮助,就不会有我的存在。”
贝石涛认为,父亲留下的更重要的遗产,是为法中两国搭建的理解与友谊之桥。当年,父亲每周三都会在家中举办沙龙,邀请法中两国知识分子参加。“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些跨文化的交流尤为珍贵。父亲希望人们能够倾听彼此,而不是制造对立。他用行动证明,真诚的友谊可以跨越国界、历久弥新。”贝石涛说,“在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我希望通过父亲的经历传达一个信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增进理解,由此带来更多和平的希望。”
(本报巴黎电 本报记者 尚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