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绿色新风拂丝路——中国中亚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绿色新风拂丝路——中国中亚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2025-06-13 22:57

  以生态治理的科技创新向荒漠化宣战,以清洁能源技术服务偏远地区,新能源汽车引领绿色交通变革,可持续科技实验室惠及整个地区……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合作不断深入,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增添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丝绸之路由此兴起并繁荣。如今,来自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使者,正携手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向新而行,绘就山清水秀的新时代丝绸之路画卷。  

  这是2024年6月25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谢列克风电场拍摄的风机。该项目是中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被列入“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新华社记者白雪骐摄

  为“中亚之泪”带去绿色希望

  5月底,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平辗转抵达乌兹别克斯坦西部城市努库斯,参与同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的科研合作。他已经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奔赴这个位于咸海附近的城市。他和同事们带来了两样“宝贝”:盐生植物种子和光伏技术。

  咸海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地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活动用水激增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咸海快速萎缩,面积已缩小90%以上。水岸线严重后退,土壤盐碱度升高,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咸海成为令人痛惜的“中亚之泪”。

  这是2021年9月29日在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拍摄的因湖水干涸而搁浅在咸海的船只。新华社发(扎法尔摄)

  咸海生态危机不仅造成水资源短缺,裸露的湖底还形成巨大的露天岩层,成为沙尘暴、盐尘暴来源,波及范围极广。荒漠化、盐渍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叠加,给周边中亚国家生态和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中方愿同中亚国家在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推动解决咸海生态危机,支持在中亚建立高技术企业、信息技术产业园。”2023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为中国与中亚绿色创新合作指明路径。

  “这是精准的指引。缺水、土壤盐渍化、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配套体系,都是制约中亚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难题。”王平说。

  通过联合科学考察、盐碱地治理、建设节水棉田示范区等多种形式,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科学家合力探索咸海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

  此次重返努库斯,王平带来一批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盐生植物种子,包括盐角草、盐穗木、梭梭、灰绿碱蓬等十余种,希望在当地实验室培育成功后,广泛种植到咸海周边,为盐碱地治理、改善生物多样性、减少盐尘暴带来新希望。

  6月3日,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镇的咸海国际创新中心的试验示范园区内,当地农户在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光伏+生态”盐生植物园里劳作。(受访者供图)

  王平还赶赴咸海边小镇穆伊纳克,指导当地团队架设和使用光伏板,利用光伏发电为盐生植物种植的灌溉系统提供电力。两年来,中国科研人员一直在当地推进“光伏技术在咸海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集成、试验与示范项目”。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沙罗菲丁·图拉加诺夫说,乌中两国在咸海生态治理方面的合作已见实效,中国贡献令人钦佩。“咸海生态危机是中亚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对。习近平主席提出推进绿色创新的主张富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帮助中亚地区应对生态挑战,契合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期待。”

  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把崭新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从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开到哈萨克斯坦境内,验收完毕后,再搭乘跨国大巴回到中国,现年40多岁的霍尔果斯人高云兼职从事跨境“整车摆渡”业务已有两年。

  两年来,高云有两个切身体会:霍尔果斯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高,跑一趟“整车摆渡”的时间从过去的20多个小时缩短至不到10小时;与此同时,出口到中亚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占比在不断增加。

  “能亲手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到中亚,我感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高云说。她也欣喜地见证着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见证着自己家乡发展成为日益繁荣的商品车出口贸易中心。

  5月16日,在霍尔果斯公路口岸海关集中查验场,出口的汽车排起长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啸诚摄

  乘着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东风,更多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进入中亚,为中亚国家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中国企业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6月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街头,一辆辆来自中国的电动出租车带来一抹抹清爽鲜亮的绿色。塔吉克斯坦政府已宣布,今年9月1日前杜尚别所有的出租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因为质量过硬,当地司机对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很高。

  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转型领域的合作潜力不断释放。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以南约75公里处,一排排光伏板整齐铺设在大地上。这是中国企业承建的布卡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超过57万兆瓦时,减少碳排放44万吨,有望显著改善当地供电状况,助力乌兹别克斯坦能源转型。

  当地青年员工乌卢格别克·马马特库洛夫告诉记者,在他心中,这个项目是“友好、美丽、繁荣”的象征,感谢中国专家带来宝贵的技术和经验,乌中两国同事正携手将荒漠变为美丽的能源基地。他还期待,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和经验,为中亚地区更多地方的清洁能源建设作出贡献。

  这是5月8日在哈萨克斯坦东哈州拍摄的图尔古孙水电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哈萨克斯坦的图尔古孙河畔,一座水电站矗立在群山怀抱之中,奔腾的河水从大坝一侧闸口倾泻而下。这是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产能合作在水电领域首个落地的重点项目,年均发电量达798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万吨。

  水电站技术顾问卡拉乌别克·拜穆汉别托夫说,2024年访哈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到图尔古孙水电站等重大战略项目顺利建成投产。“这是对哈中绿色发展领域合作的重视和认可。”拜穆汉别托夫说,“我们深受鼓舞,务实合作的脚步不会停止。”

  构建绿色科研平台

  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欢迎中亚国家参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创业、空间信息科技等“一带一路”专项合作计划。

  今年初,哈萨克斯坦-中国科学与技术转移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成立,是科学院院长阿克尔别克·库里什巴耶夫眼下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合作项目。

  库里什巴耶夫介绍说,这一机构旨在为整个中亚地区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科研平台。“通过科研资源集中调配、数据交换与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等,我们希望未来能共同应对环境与资源问题,支持所有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6月2日,哈萨克斯坦国家农业研究型大学校园内停放着中哈双方联合研发的“西格玛应急指挥车”。新华社记者张爽摄

  成立“中国-哈萨克斯坦时空智能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该机构的一项重要举措。联合实验室由中国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参与组建。哈方执行主任杜曼·伊曼马迪向记者展示了实验室的成果之一、中哈联合研发的“西格玛应急指挥车”。指挥车外观“高大威猛”,更拥有“智慧头脑”——配有雷达、四个调度系统服务器、3D显示屏,能应对洪水、地震、滑坡、雪崩等紧急情况,实现高效指挥和精准调度。

  此外,实验室已研发时空大模型、洪水灾害预警模型、地理生态环境治理模型、智能地矿勘探系统、无人驾驶农机等多款软硬件产品,期待未来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绿色能源、生态治理、应急救援等领域赋能中亚国家可持续发展。

  库里什巴耶夫说,习近平主席对中国同中亚国家的绿色发展合作高度重视,令他印象深刻。“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还是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倡议和主张符合国际社会根本利益,为我们保护共同的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彰显了一位世界级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他说。

  库里什巴耶夫说:“共同探索绿色创新之路,携手发展振兴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环境,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也是共同责任。”

  策划:倪四义 韩墨

  主笔:张代蕾 郑钰 李奥

  参与记者:江宥林 李任滋 葛晨 张继业

  统筹:孙浩 韩梁 朱瑞卿 张远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焕新升级

  • 三名科学家获得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