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球商界呼唤确定性 中国供应链成“稳定锚”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全球商界呼唤确定性 中国供应链成“稳定锚”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5-05-23 14:47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宫宏宇)“产业链供应链是世界经济的血脉,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血脉畅通。”5月22日,在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如是强调。

  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深刻调整、保护主义阴影加重的背景下,建设开放包容、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正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今年峰会吸引了历届最多的境外机构与嘉宾参会,印证了全球商界对中国“供应链稳定器”角色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峰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保护主义引发全球阵痛,开放合作成主流声音

  “当前,全球经济正遭受来自美国大规模保护主义的政策压力。关税削弱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加剧全球波动,并使经济陷入更脆弱的境地。”新开发银行行长、巴西前总统迪尔玛·罗塞芙在峰会致辞时指出。

  正如罗塞芙所言,自今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以来,给世界贸易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各国商界已感受到负面影响。

  “关税使许多在华德企面临严峻现实,业务受到影响。一些企业对此持观望态度。”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董事会主席霍飞明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Sky Finance公司高管Christos Vlachos也提到,美国新一任政府上台后,多变的贸易政策令人困惑,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正因如此,摒弃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推动多边合作,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的共同诉求。

  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李曦萌呼吁,唯有国与国之间加强贸易合作,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霍飞明也强调,中德商会坚信开放市场和公平的贸易关系,希望各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历史证明,贸易壁垒和关税是错误的,会伤害民众福祉。只有各国加强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爵士强调。

  全球企业渴望确定性,中国成为稳定之源

  在不确定性上升的全球贸易环境中,中国凭借完善的制造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与持续开放的姿态,成为跨国企业稳定供应链布局的“安全锚”。

  本届峰会吸引70家外企高管和多家商会负责人齐聚北京,正是对中国供应链地位的最好注解。

  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理事会副主席卢西亚诺·蒙特内格罗·德·梅内塞斯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大的生产力,作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中国人工智能、跨境电商业务快速扩张,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方向,为全球贸易带来新活力。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也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经济仍有巨大增长空间,也会持续发力创新。美国企业会持续投资中国,参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创新之中。

  “中国对高质量发展、低碳转型和创新的重视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商业机遇,中国市场对德企提高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霍飞明表示,期待中国有更多刺激消费举措落地,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大门。

  与此同时,中国倡导的开放包容贸易理念、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和稳健的技术能力,正日益成为国际企业稳健运营的保障。

  峰会上,《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北京倡议》正式发布,提出要坚持开放而不筑墙、互通而不脱钩、平等而不歧视,推动数字规则互联互通,加强数据跨境流动国际合作。

  “AI时代,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案。”英国48家集团主席杰克·佩里提到,当前中国(物流)仓库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伦敦的物流、石油等行业在AI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落后,迫切需要相关助力。“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解决类似问题,共同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完)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赋能大足石刻 注入新活力

  • 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