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丨看中国经济如何开好“逆风船”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国际锐评丨看中国经济如何开好“逆风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5-20 19:49

  “这些数据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我们将继续在华深耕生物经济这一新质生产力典型领域。”19日,在中国官方公布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后,丹麦诺和新元全球执行副总裁莫滕·拉斯穆森与《国际锐评》交流了看法。与此同时,国际媒体纷纷用“超预期”“有韧性”“保持定力”等评价中国经济表现。

  理解这样的“韧性”与“定力”,先要认清中国经济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今年以来,美国对全球举起关税大棒,尤其是4月以来宣布对华加征多轮“对等关税”,中方对此进行了坚决反制。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中国经济坚韧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从纵向看,前4个月,中国经济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增速均明显快于上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均比前3月加快0.1个百分点;4月份,在41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同比增长,增长面超八成……数据显示,前4个月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延续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展现了强大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从横向看,受“关税战”等影响,联合国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放缓至2.4%,比1月预测值低0.4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高盛、荷兰国际集团、瑞银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众多跨国企业负责人认为,中国已成为“确定性”的代名词。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面临高关税壁垒,中国外贸仍保持平稳增长,显示出过硬的国际竞争力。1—4月份,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出口同比增长7.5%。中国汽车产销量更是首次双双超过1000万辆,其中比亚迪出口量同比大增110%。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锐评》,企业多年来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完善的产品矩阵和全球化市场布局,构建起综合竞争力。

  中国经济“保持定力”,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今年以来,中国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持续加强对外合作,有力支撑经济回升向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中国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有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比如,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前4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4.5%。近期,中国推出进一步降准降息等多项货币政策措施,有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细看这份“成绩单”,亮点频出,给外界带来信心和机遇。这首先来自超大规模市场。1—4月份,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带动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彭博社关注到中国的“Z世代”大力消费给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美国安利全球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尼尔森告诉《国际锐评》,中国已连续20多年成为安利全球最大市场,公司计划在2023至2027年投资约21亿元人民币,夯实在华运营全链条。

  此外,中国创新的“磁场”,给世界带来发展新动能。4月份,中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和3.9个百分点,体现出中国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目前,中国研发人员数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给外企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就在4月,德国车企保时捷宣布,公司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已完成战略性架构升级,全新投建的办公新址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运营。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李楠告诉《国际锐评》,中心将聚焦辅助驾驶和信息娱乐解决方案的开发,首款成果将于2026年落地。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不断扩大开放,给外企提供了一个“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近日,北京6家外资企业获得第二批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中国还进一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对巴西等5国试行免签政策。在华经营越来越便利、“中国游”“中国购”热度不断攀升、各类国际展会一个接一个……这一切让外企在华发展空间更大、预期更稳。

  当前,中美经贸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但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无惧风险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也是为什么外界始终认为“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复信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时所说,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春新民大街开街迎客

  • 巡山可可西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