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丨“五大工程”赋能中拉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国际锐评丨“五大工程”赋能中拉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5-14 18:39

  “为中拉关系行稳致远注入新动能”“提高了‘全球南方’集体声量”……5月13日,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习主席宣布,中方愿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共谋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分析人士指出,这为中拉关系长远未来描绘了发展蓝图,提供了战略指引。

  此外,本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共同行动计划两份成果文件,向世界发出团结协作、共迎挑战的“中拉声音”。巴西最大新闻门户网站“Brasil 247”创始人阿图奇表示,《北京宣言》将载入史册,拉美终将书写一个掌握自身命运、重获主体地位的新篇章。

  今年是中拉论坛正式运行十周年。十年来,习近平主席先后6次访问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亲自擘画中拉关系发展蓝图;双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实施了2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了上百万个就业岗位;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中拉科技伙伴计划、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国“拉美热”和拉美“中国热”双向奔赴。这一切正如习主席所说:中拉论坛已经从一棵稚嫩幼苗长成挺拔大树。

  大树长得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眼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个别大国奉行本国优先,以关税为武器霸凌世界。中国和拉美都深受其害,都坚定捍卫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的召开具有特殊意义。巴西总统卢拉、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智利总统博里奇等前来参会,显示出拉方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拉美社认为,此次会议将促进中拉团结和自立自强,在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下传递稳定信息。

  面向未来,中拉论坛这棵大树如何更加枝繁叶茂?中拉命运共同体如何走深走实?中方表示,愿同拉方携手启动团结工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民心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周志伟认为,“五大工程”层次分明、全面详细,既有方向主张,也有具体举措,对中拉关系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团结工程何以居首?这既源于中拉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成功经验,也在于现实表明,面对单边霸权,妥协姑息不是出路,唯有团结起来才能赢得尊重。这次中方表示,愿同拉方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分析人士认为,团结工程不仅聚焦双边,更着眼全球,有助于提升“全球南方”发言权、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就在12日,中国与巴西发表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希望俄乌双方尽快开启直接对话,认为有必要从根源上找到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办法,以期最终达成一个公平、持久、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这是中巴继2024年联合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之后再次共同发声,体现出中拉携手为解决国际热点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再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它们分别对应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这其中,发展工程备受关注。2024年中拉贸易额达5184亿美元,较十年前翻一番。未来,双方将在哪些领域继续发力?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基础设施、农业粮食、能源矿产等传统领域合作,拓展清洁能源、5G通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中拉经贸合作的科技量越来越足,中拉关系的“含金量”不断上升。

△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

  外界注意到,哥伦比亚总统府12日发表声明,总统佩特罗确认加入 “一带一路”倡议。过去十年,从墨西哥佩尼亚斯科港光伏项目到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线路,再到开启亚拉陆海新通道的秘鲁钱凯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中拉合作为拉美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哥伦比亚哥中投资贸易商会执行董事英格丽德·查韦斯认为,中拉务实合作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国家都能受益。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过去十年,中方宣布向拉方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来华培训等项目已全部落实。未来三年,中方又作出新规划。3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1万个来华培训名额、5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300个减贫技术人才培训名额、1000个“汉语桥”项目来华团组名额、首批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个国家实施免签政策……这些翔实的数字,如拉美人民所期待,“美洲豹同中国龙越走越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五大工程”为蓝图与指引,中拉这对跨越山海的朋友将共谋发展振兴,赋能中拉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为动荡世界持续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

  • 坐着高铁吃烤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