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China Travel”为何持续升温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China Travel”为何持续升温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02-20 08:52

  “周五下班去中国” “组团‘打卡’中国年”

  “China Travel”为何持续升温

  “周五下班去中国”“组团‘打卡’中国年”……新春伊始,火爆的“China Travel”(中国游)持续升温,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领略中国美景、体验中国文化、享受中国美食。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到中国过春节的外国游客较2024年增长150%,创下新高。

  “China Travel”蓬勃发展,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体现。“中国游”持续升温的原因有哪些?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释放了什么信号?记者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海关总署研究中心海关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邵冠华。

  免签“朋友圈”再次扩容,东盟国家旅游团可免签入境云南西双版纳

  记者:国家移民管理局2月10日发布公告,即日起,实施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政策。免签“朋友圈”再扩容,有何重要意义?

  戴斌: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新时代以来,来自东盟地区的游客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此次有关部门宣布新的举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10个国家的旅游团可免签入境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必将极大激发东盟国家游客入境旅游的潜力。

  入境旅游是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国民休闲一道构成了我国当代旅游发展的市场基础。把入境旅游放在国家旅游战略体系的大盘之中去思考,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去思考,我们才能深刻领会到党中央对入境旅游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才能够清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环境等。免签入境可以让东盟国家人民更方便地来华旅游,享受更好的旅游产品,感受可信可爱可亲的中国,云南等地可以以此为契机,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邵冠华:这项政策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举措。政策实施后,某在线旅游平台东盟国家用户对西双版纳的搜索热度在1小时内环比增长37%。

  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东盟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实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成就,能够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推动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这项政策也是中国深化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旅游合作带动经贸、教育、科技等领域更广泛的协作,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监管服务水平。西双版纳文旅、交通、边检、海关、铁路等部门紧密联动,专门开发“东盟国家免签旅游团信息申报系统”,精心打造18条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及旅游消费新场景,优化边检预检预录机制,缩短通关时间。针对东盟游客需求,在线旅游平台优化多语言服务,旅行团加强泰语、越南语等小语种导游培训,开发傣族文化体验、热带雨林探险等特色产品,推动旅游服务升级。

  政策试点成功将产生辐射效应。如果政策效果显著,未来免签范围可能将扩展至广西、贵州等邻近省区,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广度、力度、深度。下一步,甚至可以探索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旅游团免签试点,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激发入境游市场整体活力。

  “中国游”的火爆是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力、政策便利化与消费体验升级的综合效应

  记者: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显著增长,显示出外国游客对中国春节的热情高涨。今年春节为何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

  戴斌:“中国游”的火热是我国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消费支付日益便利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今年春节期间,受港澳基础市场、互免签证政策、交通便利、亚冬会举办等影响,入境旅游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的窗口期。

  春节假日期间,各国游客感受中国年味,参与逛庙会、猜灯谜、体验非遗等活动。数据显示,我国共接待了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入境游客人数343.21万人次,同比增长6.2%。美国也进入了我国十大入境游客源国,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过年旅游”成为一个国际现象,无论是中国游客到海外旅游过年,还是海外游客入境组团“打卡”中国年,都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另外,科技感十足也是今年春节的显著特征,多地上演的“无人机表演+烟花秀”,营造的旅游新场景等,都为旅游创造了全新的内容,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为游客深入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全新契机。

  记者:去年开始,“中国游”就在海内外社交媒体爆火,今年这一现象又不断延续。外国游客为什么青睐“中国游”?

  邵冠华:“中国游”的火爆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热潮,这一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力、政策便利化与消费体验升级的综合效应。

  近年来,我们持续扩大免签“朋友圈”,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便利化措施、简化入境流程。中老铁路等跨境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上海、海南等地的机场国际航线增班扩量,极大提升了国际游客的出行体验。今年春节,各地举办了丰富多样的非遗活动,外国游客沉浸于“中国年”的烟火气中,通过穿汉服、写春联、学唱戏等参与式活动,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我国幅员辽阔,从热带雨林到冰雪奇观应有尽有,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一次旅行可涵盖多重体验。近年来我国旅游服务持续优化,带来体验不断升级,推广“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支付体系,在景区增设多语种标识,降低了外国游客的出行障碍。一些景区引入刷护照入园系统、多语种自助导览设备,旅行社开发“文化+自然”融合线路等,满足了外国游客的需求。

  为了更好服务持续升温的“中国游”,2024年6月,海关总署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入境旅游促进计划(2024—2026年)》,多方合力为海外游客提供更便捷的“中国游”,全面推动入境旅游加快恢复发展。

  海关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在总署层面即将出台专门的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政策措施,同时支持直属海关开展监管制度创新,北京、海口等海关相继发布促进入境旅游消费升级的措施。比如,北京海关2025年1月22日发布《关于促进入境旅游及消费的十项措施》,包括便捷旅客申报、前置出境值机、减少通关环节、实现无感通关、畅享通程联运、打造同楼中转、同机位“混合接飞”、丰富免税品供给、“免税+”促进消费、便利离境退税等具体措施。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

  记者:近年来,我国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推出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政策举措,“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有何积极意义、释放了什么信号?

  戴斌:入境旅游作为我国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开端,一直都是我国旅游工作的重点。入境旅游可以带来国家旅游业的消费增量和市场的新动能,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完善都有拉动作用,这种拉动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入境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促进旅游强国建设,伴随着连续推出签证、移民、口岸和消费支付便利化政策,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外对港澳台人文交流和旅游推广力度;“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支付便利化措施,有效提升了外国入境旅游者的消费体验感,多个城市的国际语言导览导游系统提升完善,让整个城市的面貌发生改变。

  近年来,从入境旅游的空间分布上看,游客在中国的入境口岸变得更加多元了,城市旅游目的地变得更加丰富,从上海、北京、广州等门户城市、口岸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辐射扩散;从旅游方式看,由于我国民航、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游客来中国更加方便了,可以选择自由行等多样的方式;从旅游评价来看,外国游客深入中国大江南北,品美食、看美景,直观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体会到中国人民的善意和友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真实感受,对中国的评价友好度明显上升。

  去年以来,“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的“热词”。在这一轮中国旅游热中,外国游客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他们通过感受真实的中国,对中国的认识评价趋于客观、理性和公正,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发展旅游的战略意义,也就是通过旅游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邵冠华:这些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人员交往和交流合作,带来了积极影响。数据显示,2024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

  政策直接刺激了入境旅游市场,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进行深度游和定制游,带动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便利的签证政策也吸引了更多国际商务人士和投资者,促进外资流入和国际贸易合作,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民间交流。通过简化签证流程,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姿态,这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标志,重塑了全球对中国的认知,尤其在西方年轻群体中认可度较高。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不仅回应了单边主义抬头的挑战,也表明中国愿以自身开放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信心。面对部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与中国“脱钩”,中国以便利化打破封锁,强化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联系。签证政策优化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通过吸引国际游客和投资者,中国进一步激活内需市场,同时促进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跨境流动,推动产业链升级。此外,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签证政策,不仅催热了旅游市场,还深化了区域经济合作。

  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仅是便利人员往来的技术性调整,更是国家战略的具象化体现。未来,随着制度型开放的深化,中国有望在签证互惠、数字签证等领域进一步创新,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本报记者 薛鹏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