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增进相互了解,共促人权进步”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增进相互了解,共促人权进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28 09:23

  以“新兴权利保障:中国与欧洲的视角”为主题的“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近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来自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土耳其、瑞典、捷克、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10多个国家的60余位人权领域代表围绕当前全球人权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多国学者赞赏中国人权事业成就

  “中欧人权研讨会”创立于2015年,是中欧在人权领域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学术平台。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强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围绕“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深刻认识,中国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国人民享有了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更高质量的生活。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赞扬中国在人权保障和发展上的成就。她认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考虑到所有国家的利益。

  德国经济学家、国际物流专家乌韦·贝伦斯在中国生活工作20多年,见证了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中国曾经贫困的村庄如今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农舍得到整修,环境清洁,村民们对此感到满足且自豪”。

  “中国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和个体权利保障方面取得诸多进展。”德国蔡特金社会研究论坛研究员玛丽安娜·佩雷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表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其他国家分享自身发展经验,这有助于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保障人权首要的是确保生存权和发展权。他呼吁欧洲国家与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人权事业发展。

  法国导演、纪录片制作人让·米歇尔·卡雷在研讨会上播放了他在中国西藏拍摄的纪录片《深入西藏》,引发与会嘉宾热议。他介绍,为拍摄这部纪录片,他深入西藏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采访,纪录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欣欣向荣的西藏,那里的人们享有充分的住房、教育、卫生、宗教等权利。“个别国家滥用人权概念,在对中国实际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指责批评中国人权状况,这很不合理。”卡雷说。

  “相较于部分西方媒体散播的涉疆、涉藏等不实之词,本次研讨会向与会者展示了真实、客观信息。这反映中国在人权问题上更加积极进取。”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教授毛俊响对记者表示。

  如何保障新兴权利成为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课题

  研讨会期间,中外嘉宾围绕社会权利与经济不平等、数字技术与人权的交集以及可持续性——平衡个人、社会和自然界的权利等议题举行了三场平行会议。

  多位学者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变,催生了许多新兴权利,如数字人权等。如何保障新兴权利成为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课题。

  欧洲宗教哲学学院院长、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汉斯—彼得·格罗汉斯强调,个人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作为个体也需要履行对于群体的义务。在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都应保持适当平衡。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很多国家的民众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欧洲人权法院资深律师托马斯·斯特劳布认为,国际社会对环境权的立法急需与时俱进,各国需采取更多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

  瑞士日内瓦智库“普遍权利组织”执行主任马克·利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应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突出。例如,中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牛津大学副教授杰里米·诺克斯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发展。他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确实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中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如隐私、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的道德决策等。人们需要探讨如何在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确保技术的使用符合伦理标准。

  中欧共同倡导对话合作促进和保障人权

  推动人权事业发展是中欧两大文明的共同关切。“中欧人权研讨会”此前已举办8届。继在法国、荷兰、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国成功举办后,今年来到德国。“柏林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也是东西相接、历史相连的地方。”会议承办方之一的德国中国文化基金会监事会主席阿克塞尔·黑格维恩说,讨论人权就意味着要开展对话交流、互相学习。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皮特·赫尔曼长期在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说:“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促进人权研究。希望通过加强欧中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

  国际科学哲学院主席、克罗地亚扎达尔大学哲学教授尤雷·佐夫科呼吁开展更多文明对话,在对话中相互学习,探讨如何保障和促进人权。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大学国际法教授曼努埃尔·费尔南德斯·戈麦斯表示,人权标准各有差异,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才需要进行人权对话。“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人权对话,以增进相互了解,共促人权进步。”

  新兴权利保护带来的全球性挑战难以依靠个别国家单独解决,而是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至今,中欧已持续开展两次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今年8月,中国和欧盟正式建立数据跨境流动交流机制。这为中欧开展新兴权利保护提供了合作基础。

  “欧中人权对话很重要。”欧洲新闻通讯社欧亚频道负责人卡洛·马里奥全程参与了中欧人权研讨会的报道。他在报道中写道,在德国柏林召开的欧中人权研讨会围绕数据隐私、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新兴权利进行了讨论,其宗旨是通过双方深入交流,在人权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和促进人权,推动中国与欧洲在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面对全球性挑战,世界需要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以促进人权事业发展。

  “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主席贝恩德·安迈尔表示,各国应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切实保障各国人民公平享有各类人权。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蒋建湘表示,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追求。新兴权利概念及其保护实践的多样性,是国际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深化中欧人权机构和学者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为新兴权利的理论研究与保障实践注入新的智慧。

  (本报柏林10月27日电 刘 赫 刘仲华)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03 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