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在非洲,我看见“幸福草”的力量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在非洲,我看见“幸福草”的力量

来源:新华网2024-09-03 10:23

  它是一株平凡的草,平凡到日常生活中不会有人过多留意。

  它也是一株神奇的草,除了能加工成饲料、肥料,还可以用于栽培食用菌和防治水土流失。

  化平凡为神奇的,正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菌草技术。

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的格巴村,中国菌草专家陈克华(右)与村民一起栽种菌袋。

8月14日,在卢旺达南方省的一处牧场,牲畜食用菌草饲料。

这是8月15日在卢旺达南方省拍摄的一处使用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活篱笆和梯田套种农作物模式的水土保持田。

  问世于1986年的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自2001年首次作为官方援助项目走出国门以来,菌草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脱贫、就业、治沙、畜牧、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非洲是中国菌草技术主要的合作、援助和推广地之一,我刚来到这里工作时便开始关注菌草。一年间,我在非洲用镜头见证了这株“幸福草”的神奇力量。

这是8月15日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拍摄的菌草田。

  菌草技术在一些非洲国家火到什么程度?

  就在8月中旬,我飞赴卢旺达采访。下了飞机,我乘车前往位于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沿途见到了多家带有“Juncao”字样的商户标牌。

  采访期间,中国菌草技术专家陈晓斌每天都要接到数十通当地人的来电,其中有咨询菌草技术问题的学生、有购买菌袋的客户、更有慕名而来想学习菌草技术的农民……

8月13日,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菌草专家陈晓斌(右二)与当地农民一起制作菌种培养料。

  34岁的尼扬博·奥贝德2017年毕业于卢旺达大学会计专业,然而国内就业形势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也不乐观,他下过建筑工地、养过鸡,但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收益。2019年,他偶然间接触到中国的菌草技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逐渐掌握了菌草食用菌培育技术。如今,奥贝德在卢旺达的南方省和东方省各拥有一家工坊,生活步步向好的同时,还带动着周边农户一同改变生活。

  44岁的卡纳尼·埃纳尼开设的菌草食用菌培育工坊,坐落在其家乡尼安萨区的村里。12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深深热爱着这项中国技术,采访期间还开心地向我讲述搬进新房后的美好。

8月14日,在卢旺达南方省穆汉加区,尼扬博·奥贝德在食用菌培育工坊内检查菌袋。曾两次赴中国进行菌草技术培训的尼扬博·奥贝德在南方省和东方省各拥有一家工坊。

8月14日,在卢旺达南方省尼安萨区的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菌草专家陈晓斌与工坊主人卡纳尼·埃纳尼交流。

  在中非共和国达马拉市一处贫困村落里,法蒂姆·阿巴·雷基亚正在自家的菇棚内收获鲜菇。

  中非共和国因受多年战乱影响,贫困人口多。2022年,法蒂玛在听说中国菌草专家在首都班吉传授技术后主动前往学习,从一间小菌棚起步,逐渐扩大为如今小有名气的合作社。她还定期为周围村庄妇女培训菌草技术,还让部分村民加入自己的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就业。

2月6日,在中非共和国达马拉,法蒂玛在菇棚内收获菌草菇。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外,养育着3个孩子的苏珊娜·尼库泽从事菌草食用菌培育行业已有十多年,收入远超当地平均水平,但却并不太满意自己的现状。

  “我创立的这家工坊里只有6名女性员工,还有好多妇女没工作,而我目前尚无余力帮助身边更多的女性就业。”当我好奇地询问原因时,苏珊娜这样答道。

  苏珊娜表示还想继续努力扩大工坊规模,让当地更多女性投身到菌草行业中来,共同减贫致富。她说,这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

8月15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苏珊娜·尼库泽在自己的菇棚内采摘鲜菇。

  每一只菌袋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普通家庭的衣食冷暖。许多人从最初的观望到如今的热情参与,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中国菌草技术专家和当地合作伙伴的耐心指导和持续努力。

  看着农户们自豪地展示他们培育出的蘑菇,热情地介绍他们的菌草食用菌培育工坊以及招聘的职工,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株“幸福草”的神奇魔力,也看到了这株“友谊草”的非凡力量。

1月26日,当地农民在肯尼亚纳库鲁伦吉内特村的菌草农场除杂草。

8月14日,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一名农民抬着采摘好的鲜菇走出菇棚。

  记者:韩旭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