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来源:光明网2024-07-31 22:00

  【破圈了】

  巴黎奥运会开幕,吸引全球目光。奥运会历来被视为和平的赞歌,巴黎奥运村里也有一面“奥林匹克休战墙”。几天前,数百名运动员代表在这里发出呼吁——“给和平一个机会”。

  在遍布巴黎的五环标识下,可以静思战争与和平。然而,还有多少人记得110年前的7月28日?

  这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叶落之前凯旋”的误判

  历史的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枪响,急剧恶化了国际局势。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和平戛然而止。德皇威廉二世对出征的将士们许下诺言:“你们将在叶落之前凯旋。”

  不只是柏林,莫斯科、巴黎、维也纳的统帅们期待的都是“速战速决”,筹划的都是一场普法战争或者日俄战争式的主力决战。然而,充满死亡与恐怖的一战最终持续了四年多,战火席卷欧亚非,吞噬了近千万人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道考题,但是110年以来人类始终没能就如何避免大战与冲突再起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结果是,人类能够终结一次战争与对抗却不能消除其根源,只能任其一次又一次地袭来。

  在一战之后,是另一场更加残酷的世界大战。二战之后,虽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代理人战争此起彼伏,同样为祸人间。关键是,霸权国家对大战的物质和心理准备似乎较过去更为充分。君不见,持续了40年之久的全球冷战曾让全人类笼罩在核冬天阴影下,而当前美西方出现的“新冷战”逆流也正试图将30年的全球化成果撕为碎片。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可见,“以史为鉴”并不容易,有时甚至极为困难。

  一战是一场漫长而血腥的世界性战争,所有投身其中的欧洲大国都蒙受了惨痛的损失,人们甚至对西方文明乃至人类理性本身的信心都严重动摇。问题在于,虽然可怕的伤痛足以震动人心,曾经不为人知的高层决策随着回忆录的出版和档案的解密也不再是一团迷雾,而对于应当从一战中吸取何种教训,至今仍然不乏歧见。

  和平为何戛然而止

  一战的悲剧性吸引了众多历史学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的关注,一批又一批负有盛名的主题专著不断出版。对于1914年为何“和平戛然而止”以及后世应当汲取何种教训,大致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所有大国对于战争的爆发都负有责任。

  虽然英德之间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对抗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线索,但绝非唯一重要因素,甚至都算不上是战争的导火索。一触即发、难以回头的战争冲动,相互锁定、传导冲突的联盟承诺,汹涌澎湃、自食其果的民族主义,德国对沙俄不断兑现的战争潜力的恐惧,这些都使得发生于欧洲一隅的刺杀案最终演变为“没有一国想要”的全面战争。

  正如开战时的英国财政大臣、日后凡尔赛和会上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所言,“各国从战争的边缘滑入沸腾的大锅”。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更是用“梦游”来形容一战爆发前各国决策者的种种判断,并指出它们都源自当时欧洲的共同政治文化和战略心理。一言以蔽之,战争是一场各国共同上演的悲剧,而非一桩德国独自犯下的罪行。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第二种意见是德国要为战争的爆发承担绝大部分责任。

  在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笔下,德国投身战争的原因既不是遭到脆弱而莽撞的盟友奥匈帝国的牵连,也不是外敌包围下过度惊惧而不得已地发动“预防性战争”,而是其保守政治精英有意推行的扩张性霸权追逐政策。就战争根源而言,两次世界大战并无区别,都是同一种扩张主义政策的终局。如果说其他国家对于战争爆发有什么重大责任的话,那就是它们对德国“遏制不足”,未能在“事前”就足够坚定地威慑住德国,例如英国在德国攻入比利时之前都不愿意与法俄正式结盟。当然,这种责任至多只是一种判断上的错误,而非道德或者法律上的不义与罪责。

  说不通的“修昔底德陷阱”

  很多时候,一些人“面向历史”,不是真的想要吸取经验教训,而是为已经作出的决定寻找包装的理由。

  一百多年来,上述两种意见始终争论不休。每当大国关系重新紧张之时,争论还会变得愈加激烈,每个参与者都竭力从一战的历史中找到支撑自身看法的证据。过去数年,美西方政策和学术界一些人一直在比对中鼓噪,当今的中国是否与1914年的德国“相似”,中美关系又是否会是当时德英关系的“复刻”。

  我们中国人普遍知晓这一联系的荒谬,但不妨耐心地看看其中究竟。

  其实,一战并非是拿来衡量当今大国关系的唯一“镜鉴”,还有一些人拿伯罗奔尼撒战争来比喻当今的中美关系,其中最知名的衍生概念就是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在修昔底德笔下,古希腊战争的根源在于斯巴达对雅典崛起的恐惧。美国向来不惮于承认其对外政策就是要维护自身霸权,因此将这一逻辑套用于现在的中美关系。但问题是,在描述政治体制时,美国又将中国比为斯巴达,而以雅典自居。可以说,不论是将中国比作雅典还是斯巴达,对美国而言都颇为别扭。

  对于试图利用历史来推销反华政策的人来说,一战显然是一个更好的素材。在这些人看来,如果用一战前的英德来做类比,身份“错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不断加码,不少人开始反复罗列中国与一战前德国的所谓相似之处。他们的预定结论非常清晰,正如德国要为一战的爆发背负全部罪责,中国也要为所谓“新冷战”的爆发承担全部责任;美国对华遏制只可能犯一种错误,那就是遏制的态度还不够坚决,手持的大棒还不够强硬。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以及其他很多西方名都大邑,沉重战祸中已经被揭示的诸多真正教训被弃置一旁。时至今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不仅没有让决策者们更加警醒,反而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能够“任意制造危机、随时管控危机”的盲目自信。

  恰如一边高喊对中国“该竞争时竞争,必须对抗时对抗”,另一边又要“防止中美关系脱轨”的拜登政府,反复在南海和台海制造可能挑起冲突的巨大风险。其中最甚者,还在幻想用一场乌克兰式的“有限冲突”战胜中国。

  深入一战历史则不难看出,过于紧密、盘根错节的联盟不仅会让冲突的火焰迅速蔓延,而且会让局势紧张螺旋式地加剧,让冲突的火焰更容易被点燃。然而,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亚太,如今的美国都在打着“联盟现代化”旗号,让其安全承诺更加刚性、更加多边化。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自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华盛顿在亚太新建的多边安全架构已经到了“乱花迷眼”的地步,美日印澳、美日澳菲、澳英美、美日韩、美日澳等名词如同排列组合一般源源不断地出台,日韩澳新四国的首脑也已经连续两年参加北约峰会。基于联盟的美国“印太战略”正在打破地理的自然分隔,试图将亚欧大陆的两端变成一整个“大火药桶”。

  并非“历史的宿命”

  “经验和历史教授的是,国家和政府从未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也不会根据本应学到的教训而行事”。

  诚如黑格尔所言。当前大西洋两岸对一战的讨论看似热烈犀利,细品却充斥着狭隘的偏见和自私的谬论。

  回看历史,一战的发生正值英德所谓的“兴衰交替”之际。然而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大战到来的原因却并非是英德两国矛盾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就此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许称不上是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果,更遑论大国的兴替一定会带来战争。

  一言以蔽之,用一战溯源来立论“大国兴替一定会带来战争”,用110年前的英德关系牵强比附当前的中美关系,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我们应当从一战中汲取的最重要教训,就是绝不能做不负责任的宿命论者,甚至打着从历史中学习的旗号重蹈覆辙。一战爆发前,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巴黎的决策者们无不认为本国已经别无选择,只能拥抱“不想要的战争”。在当前的西方特别是美国,也颇有一些人在推销类似的宿命论,鼓吹一战前的历史正在重现、新的世界大战很难避免。对于他们来说,频频提到历史,并非是希望所有国家特别是大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战争,而是试图营造出一种战争总是会不以人的意志而到来的气氛。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战争绝非不可避免。战争不是历史和人类的宿命,而只是少数人不负责任的选择。对于绝不重蹈历史覆辙,我们有理由保持自信。

  与110年前相比,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进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场世界大战的血腥和一场全球冷战的冷峻,让和平理念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是给人们看待和处理国际事务注入了新观念和新思维。与之前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当今时代都具备更多有利于维护和平的因素。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让全人类的和平灯火长明不灭,我们责无旁贷,也必定成功。

  文/肖河(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图源/网络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课本里的抗日英雄 我们从未忘记

  • AI古风动画丨在古诗里过一天清明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尽管AI能一键生成完整的运动方案,涵盖从热身到放松的全部阶段,但在细化到每个动作时,使用者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执行。
2025-04-03 02:35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通过数字技术革新突破传统边界。
2025-04-03 02:35
国家数据局2日在京举行“数据价值化 我们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2025-04-03 02:25
在动物实验中,这种新型CDK2抑制剂使患病小鼠的脑部炎症消退,社交和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025-04-03 02:25
2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暨国家卓越工程师专场宣讲报告会走进燕山石化,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作宣讲报告,并与科技工作者代表深度对话。
2025-04-03 02:25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