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美关系的见证人基辛格走了,他曾10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中美关系的见证人基辛格走了,他曾10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11-30 10:11

  中新网11月30日电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逝世,享年100岁。

  基辛格一生传奇,曾于上世纪70年代担任美国务卿,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重大,被美国前总统福特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也为中美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这位眼光犀利、看透世事风云的“中国人民老朋友”,走完了传奇一生。

  资料图: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席在纽约举行的美国百人会成立25周年颁奖晚宴并发表演讲。中新社发 阮煜琳 摄

  从学术界到政界,一炮而红

  基辛格1923年生于德国,为犹太人后裔,1938年因不堪纳粹对犹太人迫害,全家迁居英国,同年转到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

  二战期间,基辛格曾在美国陆军中服役,战后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1952年基辛格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步入政坛之前,基辛格专注于学术,他曾任哈佛大学国防研究班执行主任、防务研究计划主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等要职,经验丰富。

  在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中,基辛格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而使他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并最终赢得了大选。

  竞选中,尼克松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就这样,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学术界到政界的转变。

  影响美外交政策的重磅人物

  从政之后,在1969到1974年,基辛格任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

  资料图: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左)与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等人进行有关美中关系的对话。中新社发 王欢 摄

  这期间,1973年9月22日,时年50岁的基辛格正式就任美国国务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和第一个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在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任职期间,亨利·基辛格一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要职,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力。在任职期间,他推行“均势外交”,对当时的苏联实行缓和政策;并在中东问题上始创“穿梭外交”。

  在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秘密访华,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

  基辛格还是结束越战谈判中的美方主要人物。1973年1月,他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职,当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此后,基辛格还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美国—中国协会主席等职。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普通中国民众当中,提起美国政治人物,基辛格是一个具有高认知度的名字。这位与中国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国通”,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9日,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执行代号为“波罗一号”的秘密访问。

  当时,由于此次访问全程保密,基辛格悄悄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转道北京。在北京,停留了不到48小时的基辛格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展开会谈。这次秘密会谈,奠定了中美两国进一步交流沟通的基础。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迎来标志性的重大时刻。

  基辛格曾表示,第一次访问中国后,他此后已有100多次踏上这片土地,“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多年来,基辛格关注中国,自称专长是“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并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这种了解,他重视美中经贸关系的积极作用。

  熟悉中国的基辛格,在88岁高龄时出版了《论中国》一书,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包括理解美中经贸交往的漫长历史。

  资料图:基辛格著作:《论中国》。

  基辛格不止一次强调,美中合作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期待美中两国都确认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秩序”,双方应把友好与合作作为共同目标,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基辛格在美国外交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更是中美关系一路走来的历史见证者。如今,这位老人走完了他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从此,外交界又少了一位传奇人物。一个时代,也随他的离去而逐渐远行。(完)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银川:倡导全民阅读 共享读书乐趣

  • 天津:多元文明织就青春合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为后续机组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04-18 09:22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
2025-04-18 09:21
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必须紧扣文化的特殊属性,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原则。
2025-04-18 09:20
儿童是嗓音障碍的高发群体,更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025-04-17 10:36
大数据若停留在实验室,便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升级为决策支持。
2025-04-17 10:30
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亟须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
2025-04-17 09:30
立足经验,破解问题,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2025-04-17 09:27
地月空间是指从地球低轨延伸至月球(约38万公里)以及远至200万公里的空间。
2025-04-17 09:27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