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做伙伴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钟声)
首页> 国际频道> 锐评速览 > 正文

做伙伴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钟声)

来源:人民日报2023-11-21 09:32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中美不能重复大国对抗冲突的陈旧历史,两国做伙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

  近日,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习近平主席飞越太平洋,开启旧金山之旅。在有百年历史的斐洛里庄园,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举行会晤,探讨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在历史关头,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取得重要成果,推动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稳定、可持续方向迈出关键步伐。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中美要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共同促进人文交流。这“五个共同”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浇筑起五根支柱,开辟了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

  共同树立正确认知位列“五个共同”首位,充分体现习近平主席对中美关系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如何让中美关系这艘巨轮避开暗礁浅滩、穿越狂风巨浪,不偏航、不失速、不碰撞?首先要回答的是,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是一个根本的、也是管总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此行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的重要演讲发人深思。中美是两个大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都肩负重要责任。双方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

  近年来,中美关系遭遇严峻困难,根源在于美方一些人看待中国、看待中美关系时存在严重认知错误。美国一些人抱持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执意将中方定位为最主要竞争对手、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严重扭曲对华认知。错误的认知,必然导致错误的政策、采取错误的行动、产生错误的结果。中美要找到正确相处之道,首先要共同树立正确认知。有了正确认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有基础。正如欧洲新闻电视台网站在报道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时所指出的,中美和睦相处,或者至少互相理解,对两国来说几乎是一种“义务”。

  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就要准确把握各自战略意图。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也不搞意识形态输出。中国没有超越或者取代美国的规划,美国也不要有打压遏制中国的打算。中方对美政策一以贯之,始终致力于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关系。中国从不赌美国输,从不干涉美国内政,也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乐见一个自信开放、发展繁荣的美国。同样,美国也不要赌中国输,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应该欢迎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美国一些人近年来出于内心的战略焦虑,严重误判、刻意歪曲中国的战略意图,执意将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视为“假想敌”,大搞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让中美关系这艘巨轮不偏航、不失速、不碰撞,必须首先消除这种严重错误的对华认知。

  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就要切实尊重彼此正当权益。中国主张中美合作共赢,但中国有必须维护的利益、必须捍卫的原则、必须坚守的底线。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经历风风雨雨,美方对这一点应有清楚了解。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美方应该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近年来,美方大搞对华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单边制裁,严重损害中方正当利益,也违背其“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的承诺。中国的发展是以创新驱动的,打压中国科技就是遏制中国高质量发展,剥夺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美方应严肃对待中方关切,采取行动,取消单边制裁,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中美不能重复大国对抗冲突的陈旧历史,两国做伙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近年来,中美关系处于低谷,导致国际上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讨论有所增多。“修昔底德陷阱”的症结在认知错误,而非客观的利益冲突。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再次指出“这个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强调“中国愿意同美国做伙伴、做朋友”,展现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握中美关系的深邃智慧,彰显站在人类前途和地球未来高度谋划中美关系的博大胸怀。国际媒体纷纷将“这个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等作为报道的标题,体现出中方理念的引领力,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走出低谷的期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要好好打交道。双方应以旧金山为新的起点,把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真正落到实处,以沟通对话增进相互了解,以正确认知消除偏见误判,共同推动中美关系持续改善发展。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国冰雕高手“冰城”秀技

  • 古老八廓街邂逅传统藏装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