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08 09:11

加强战略对接、提升合作水平——

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

  位于沙特利雅得的“四方宫”内景。本报记者 颜 欢摄

  沙特麦加—麦地那高铁列车行驶在由中铁十八局承建的K38标段上。中国铁建供图

  中沙延布炼厂项目远景。中沙延布炼厂供图

  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2月7日至10日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萨勒曼国王共同关心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深入对接,两国能源、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时隔6年,习近平主席再次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必将引领中沙友好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深入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互惠互利,深化能源合作

  清晨,位于沙特西海岸城市延布的中沙延布炼厂内,巨大的储油罐、整齐的输油管道和鳞次栉比的塔架沐浴着朝阳。机器的阵阵轰鸣声中,32岁的侯赛因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认真检查关键阀门、管线和设备的运行状况。

  延布炼厂占地约520万平方米,由中国石化和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额超过80亿美元,是中国在沙特最大的投资项目。2016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和萨勒曼国王共同出席中沙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沙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沙延布炼厂项目既符合沙特经济优化升级、能源产业升级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契合中国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互利合作的发展思路。

  投产以来,延布炼厂运营良好。目前,项目实际加工负荷超过40万桶原油/日的设计能力,产品远销欧洲和亚太地区。今年1至10月,延布炼厂所创利润达到商业运营以来最好水平。中沙双方在项目合作中各取所长、相互配合,延布炼厂在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方面连获国际大奖。“中国企业拥有非常先进的炼油技术和经验,向炼厂派出了高水平的工程师团队,为项目平稳运行及炼油技术与效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已经退休的延布炼厂前总裁阿卜杜拉·苏拜亚尔说。

  延布炼厂不仅为沙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回想起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侯赛因感慨良多。2015年,他大学毕业后来到延布炼厂,成为焦化车间的一名工程师。这是沙特引进的首套焦化装置,学习起来难度不小。中方工程师把操作细节倾囊相授,侯赛因也铆足了劲认真学习,工作慢慢开始得心应手。现在,侯赛因已被提拔为主管,和中方工程师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目前,延布炼厂共有1200多名沙特员工,占员工总数的87%。统计显示,自运营以来,延布炼厂为当地直接或间接提供了6000余个工作岗位。项目还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了一批沙特工程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中沙延布炼厂助力沙特经济转型升级,惠及当地发展民生,是共建“一带一路”和沙特“2030愿景”深入对接的生动缩影。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是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国及西亚非洲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中沙双边贸易额2021年达到87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1%。沙特投资大臣法利赫表示,在两国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沙中经贸合作蓬勃发展,相互投资不断增长,绿色低碳合作潜力加快释放,中国已成为沙特实现“2030愿景”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海水淡化,增进民生福祉

  从沙特西部港口城市吉达一路向北,在湛蓝的大海与金黄的沙漠之间,一座规模巨大的海水淡化厂巍然矗立。红海海水通过淡化厂400余米取水管道进入取水泵房,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转化为淡水后,通过一条条输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

  沙特气候炎热、降水稀少,生活用水异常珍贵,海水脱盐生产出的淡水成为常规水资源的重要补充。今年3月,由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总承包的拉比格项目三期海水项目建成投产。这是中企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项目日产水量60万立方米,每天可向拉比格周边的吉达、麦加等主要城市200多万户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成为沙特重要的民生工程。

  “项目建成前,我的家中常常会出现没有生活用水的尴尬局面。”拉比格当地居民阿卜杜拉说,就在几年前,用水短缺还是邻里间常常抱怨的难题,每到夏季用水高峰时期,自来水流量特别小。没水的时候,人们只能到超市购买大桶水。如今,不管什么时候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总会汩汩流出,“感谢中国企业让我们不再为水发愁!”

  沙特青年穆罕默德在大学毕业后加入拉比格项目。工作期间,中方团队的真诚与付出让他感动,“中国同事非常负责,每当遇到难题都会成立专题技术小组攻关。”

  项目业主方、沙特水务合作公司总裁哈利德·古莱西感慨:“中国建设者好样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项目仍能够迅速推进,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一流,是沙特水务合作公司在建项目中的标杆。

  随着中沙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在沙特落地。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学者海瑟姆·萨伊德表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倡议,体现了中国努力推动世界发展、促进各国互利共赢的决心。“我相信,随着沙中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两国合作将更加精彩纷呈。”

  文明对话,加强交流互鉴

  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国家博物馆庭院内绿树成荫。院内西南角,一座白色的两层建筑静静矗立,因其外形方正而得名“四方宫”。这里见证了中沙友好的一段佳话。

  2016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萨勒曼国王陪同下参观“四方宫”。“当时我有幸陪同萨勒曼国王一起迎接习近平主席。”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基金会纪念堂和“四方宫”负责人阿卜杜拉·奥泰比仍然清楚记得习近平主席来访时的每一个细节:观看剑舞等沙特民俗表演,品尝阿拉伯咖啡和阿拉伯特色美食,参观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生平纪念馆展厅……奥泰比回忆,习近平主席在参观过程中频频微笑点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2017年3月,萨勒曼国王访华。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萨勒曼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闭幕式。该展览展出了400多件(组)文物珍品,展现了沙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主席指出,此次展览是双方推动文化对话、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的一项成果,也是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沙要塑造生动活泼、多元有序、和谐共处的人文交流格局,不断为中沙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中沙联合考古、开展中文教育、沙特中国文化周、中沙书法交流文化展……近年来,中沙文化交流稳步推进。

  日前,位于利雅得的沙特智慧宫中文学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正在举行。来自沙特各高校的青年学生和中国文化爱好者共同制作、品尝中国美食,交流对中国文化的体会与感悟。参与活动的中国问题专家阿布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感慨,越来越多的沙特民众喜爱上中国文化,希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

  如今,越来越多的沙特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始教授中文,两国教育部门、高校和相关机构也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编纂、师生交流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2020年1月,沙特利雅得省、东部省和麦加省的8所中学启动中文教学。2022年,沙特教育部计划在746所学校增设中文课程,“中文热”在沙特持续升温。

  沙特前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萨利赫·萨格里表示:“文明的交流从语言开始。中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沙特也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两国青年人学好彼此语言,各项交流合作就能更顺畅推进,双方民意基础也将更加厚实,推动沙中各领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在中沙两国领导人的引领和推动下,中沙关系驶入“快车道”,双方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已成为相互信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沙将携手合作,继往开来,共同描绘中沙友好的时代画卷,书写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颜欢、沈小晓、周輖、谢亚宏、任皓宇)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警察节重磅视频《无界守卫》

  • 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