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华社评论员:明时代之大势,行天下之大道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新华社评论员:明时代之大势,行天下之大道

来源:新华网2022-11-23 14:20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题:明时代之大势,行天下之大道

  新华社评论员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篇章,是新时代中国同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

  2022年11月14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赴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6天5夜,30多场活动,从运筹多边外交,到引领双边关系;从密切大国互动,到深化互利合作;从阐释中国之治,到回答世界之问……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发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时代强音,为促进亚太和世界繁荣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这是2022年11月16日在泰国首都曼谷拍摄的2022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标识。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此访是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外交舞台上的生动展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一场“峰会之峰会”聚焦全世界的目光。当地时间14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这场会晤,正值中美关系面临严重困难局面,处于何去何从的关键节点,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个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一向被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

  三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持续三个多小时、超过事先商定的时长,两位元首的交流全面、深入、坦诚——细节预示着新的起点。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的会晤,达到了深入沟通、明确意图、划清红线、防止冲突、指明方向、探讨合作的预期目的,为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注入宝贵的正能量。

  在这次举世瞩目的会晤中,习近平主席深刻剖析中美关系实质,强调应从把握世界大势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摒弃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思维,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确保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航向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此次中美元首会晤明确了一个方向,就是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失控,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确定了一个框架,就是共同探讨确立中美关系指导原则或战略性框架;启动了一个进程,就是要将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落到实处,管控和稳定中美关系。

  回望风雨历程,元首外交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对两国关系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是在元首层面为稳控关系、避免冲突采取的最重大行动,有助于两国关系校准航向、重回正轨,将深刻影响中美关系的走向,深刻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

  “中美元首会晤开启‘架桥’努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此给予积极评价;“会晤最终的结果超出预期”,国外媒体纷纷对会晤进行报道;“中美元首此次会晤是一个重要积极信号”,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认为,此次会晤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增加了信心和希望。中美处理好彼此关系,就是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更能深刻认识到,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尽管前行的道路少不了艰难险阻,但只要找到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持对话沟通,管控矛盾分歧,推动交往合作,就一定能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二)

  这是一份意蕴深厚的国礼。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将“复兴号”动车组模型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英文版赠给泰国总理巴育。厚重的礼物,讲述着中泰关系发展的生动故事,也折射出中国与亚太地区经济体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广阔图景。

  当前,亚太地区局势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流,区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带。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风险快速积聚,个别国家推行带有冷战色彩的“印太战略”,亚太合作经历严重外部干扰。

  站在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习近平主席鉴往知来、辨明大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明深化亚太合作的前进方向,倡导走和平发展之路、开放包容之路、和衷共济之路,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建设和平稳定、共同富裕、清洁美丽、守望相助的亚太命运共同体。无论是阐述新形势下推进亚太合作的六点思路,还是与印尼、泰国签署系列合作文件,都为亚太繁荣发展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力。

  这是2022年10月4日在泰国猜也蓬府拍摄的由中国金风科技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新华社记者 宋宇 摄

  亚太经合组织因水结缘。汇聚千流的广袤太平洋,映照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增长带的辉煌历程,也见证着新时代中国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的智慧与担当。2013年以来,无论是在雁栖湖畔首提“亚太梦想”,还是在莫尔兹比港倡导“同舟共济”;无论是强调“开放是亚太合作的生命线”,还是宣示“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习近平主席始终关注亚太发展,多次阐述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为亚太地区深化合作、共同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这是2022年10月27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拍摄的建设中的雅万高铁德卡鲁尔车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在印尼,随着习近平主席和印尼总统佐科发出“开始”的指令,崭新亮丽的综合检测车缓缓驶出雅万高铁德卡鲁尔车站。在泰国,习近平主席与各方一同播下布特拉加亚愿景的种子,期待培育出亚太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花。携手同行,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加强合作,我们就一定能续写更加精彩的“亚太奇迹”。

  (三)

  “世界人口达到80亿。”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开幕当天,联合国宣布了人类发展史上新里程碑的到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是人类思考对地球负起共同责任的时刻。

  这是2022年11月11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拍摄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会场外的标识。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人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凸显,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一次次警醒着人类。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等重要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呼吁各方深化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困局,又一次在历史转折关头指出了世界的前进方向。

  面对人类发展重大挑战,呼吁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重温团结合作初心,倡导二十国集团体现大国担当,发挥表率作用,为各国谋发展,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谋进步;着眼全球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提出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针对当前最紧迫的粮食、能源危机,提出畅通供应链,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大宗商品市场的解决之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战略眼光的全球发展和治理方案,为时代之问提供中国答案,为国际社会带来宝贵信心。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中国倡议“为世界经济复苏指明方向。这是中国为G20、地区乃至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共渡难关、共创未来,需要思想的引领,更离不开行动的落实。“各国应该说到做到,多晒成绩单,而不是喊口号。”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推动建设全球经济复苏伙伴关系;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投入,到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新时代中国始终致力于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始终想着发展中国家的难处,照顾发展中国家关切,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的理念。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方面,中国所作的努力无可比拟。

  这是2021年7月28日拍摄的哈萨克斯坦图尔古孙水电站(无人机拍摄)。图尔古孙水电站项目于2017年开工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产能合作水电领域首个落地的重点项目。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年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成员已逾60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宣言,反映各方共识和主要合作成果,纳入中方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重要理念主张;法国、意大利等国领导人明确反对阵营对抗,主张加强多领域合作;南非、阿根廷、菲律宾等国期待更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无论是韩国、日本等隔海相望的近邻,还是智利、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等远隔大洋的国家,都表达了与中方加强对话沟通、推进务实合作的强烈愿望。当个别国家热衷“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企图打造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合作的热潮再次有力证明,对话合作、互利共赢是人间正道和大势所趋,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不得人心、没有市场,历史大势终将浩荡前行!

  (四)

  “中国代表团下榻的酒店一直门庭若市……与习近平会面的领导人络绎不绝。”出访期间,一家西班牙媒体这样描述。繁忙的外交日程表,见证中国不断扩大的“朋友圈”,更折射出各国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从深入交流的双边会见,到纵横捭阖的多边外交,习近平主席向各方介绍党的二十大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确定的中心任务,重点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阐述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给世界提供超大规模市场,中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带动各国共同发展进步,中国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将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推动世界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开诚布公的宣示,勾勒出中国发展的大势与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传统大国崛起的翻版,更不是国强必霸的再版,而是造福中国、利好世界的正道。开放合作的邀约,描绘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的美好前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整体进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这是2022年11月5日在上海拍摄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技术装备展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深入交流互动中,各国对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多的认同,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有了更多的期盼,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读懂中国。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洞悉时代潮流,在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时勇毅前行,在备受瞩目的外交大舞台上,习近平主席展现了光明磊落的大国领导人风范、立己达人的天下情怀、把握大势的深邃智慧、自信从容的勇毅担当、重情尚义的崇高品格,世界再次见证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这是2022年9月25日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拍摄的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上,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携手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