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目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已是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6年来第8次到访俄罗斯。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之密切从中可见一斑。昨天,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宣布,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在两国建交70周年这一重要年份,赋予双边关系新的定位和内涵。
回顾中俄70年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两国不仅在经贸合作上力争深度融通,在人文交流上也是往来密切,使两国民众亲密交融。
70年来 中俄人文交流密切
上个月,第14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在莫斯科拉开帷幕,根据中国古代作品改编的园林昆剧《牡丹亭》现场赢得阵阵掌声,俄罗斯演员优美的芭蕾舞表演与中国唯美的昆剧扮相、服装交相辉映,正是中俄两国文化融合互动的真实体现。
值此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中国首次成为契诃夫国际戏剧节的主宾国,除《牡丹亭》外,《长恨歌》、《兰陵王》、《11武士》等多部中国作品也会在戏剧节期间上演。“希望这些优秀作品能增加俄罗斯观众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兴趣,用艺术拉近中俄两国人民的距离。” 戏剧节主办方总经理瓦列里•沙德林说。
说起中俄两国在人文方面的交流,其实颇有渊源。无论年老年少,说起俄罗斯(前苏联)歌曲,很多中国人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提到俄罗斯(前苏联)文学,相信中国人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不会陌生。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庆新说:“像《喀秋莎》这样的作品,受到了当时很多中国人民的欢迎,一直到现在也是经久不衰的,这是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直接相关的。爱国主义题材和英雄主义题材,在世界上始终都是永恒的,民众都不会拒绝这样一种题材。”
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中俄两国的崛起,中俄文化交流也日趋活跃起来。近年来,中俄相继成功举办了中俄国家年、中俄语言年、中俄青年交流年等活动。中国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等数十位中国学者还先后获得了俄罗斯“普希金奖章”。
此外,中俄媒体也在推动两国人文领域的合作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光明日报社与俄罗斯塔斯社先后共同举办了“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和在俄罗斯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文学作品评选”和“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活动,得到两国民众的热烈响应,为两国友好合作凝聚了更多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俄民心相通
2013年是中俄人文交流进程中的重要一年。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了“中俄双方每年互办电影节”等重要共识。几个月后,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使中俄在文化交流上愈发紧密,有力地推动了“民心相通”的实现。
几年来,中俄在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有大量经验值得分享。
蓝庆新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俄双方合作拍摄了《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黄鸭小天使漂流记》等电影。“电影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影的感官与心理认知,可使两国人民增进了解。” 蓝庆新说。2018年中国俄罗斯电影节在北京武汉两地举行,电影节上展映的7部俄罗斯电影均为俄罗斯近两年拍摄的、在国际电影节获得提名及奖项的优秀影片。其中,《太空救援》这部影片在豆瓣上取得了7.7分,受到中国网友好评。
另外,2013年,中俄签署“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各翻译出版对方50部文学作品,入选书目大部分是两国现当代文学作品。2015年,双方决定扩大这一项目,将互译出版书目增至100部,其中既有文学作品,也包括文艺理论、历史、哲学类图书。“这个数字已经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年度相互出版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最高纪录。”蓝庆新说。
随着中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俄在教育交流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效。据蓝庆新介绍,现在俄罗斯的很多大学和中学在中国也成立了一些教育联盟,吸引双方的学生以及其他人员进行培训交流,或者是学位交流。预计到2020年,双方留学人数将达到10万人。
另外,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在俄罗斯的孔子学院19所,孔子学堂5所。孔子学院(学堂)的建设也方便了中俄两国教育的发展。提到孔子,不得不再提一下俄文版的《孔子的〈四书〉》在俄罗斯获得的广泛关注,其出版正是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件盛事,象征了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在旅游方面,中俄互办旅游年,吸引双方大量旅游产业的合作和游客的往来。此外,中俄还对团队旅游采取免签措施,受到两国游客的普遍欢迎。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中俄双边旅游的发展。
中俄建交70周年为两国人文交流带来更多机遇。在即将于今年11月举办的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上,中国也将成为贵客。中俄在人文交流上蹄疾步稳,期待两国民众意更通、心更近。(光明网 张倩)